云南腾冲与翡翠的不解缘分 赛月珠宝
我常常对缅甸联邦地图,打量缅北地区克钦邦与实皆省交界线一带,那里有一条乌龙河,河流上游到中游一段,在长约200多公里,宽约60—70公里的区域里,出产一种名贵玉石,那便是翡翠。尽管在哈萨克斯坦、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山地、危地马拉、墨西哥和日本本州等地也有翡翠矿床,但品质难与缅甸翡翠比肩,缅甸是全世界高档和首饰级翡翠的唯一产地。我的目光也常常会从这片区域向右游动,停留在东经98.51度、北纬25.01度的地方,这里是中国版图内的腾冲,一座被徐霞客称作“迤西所无”的极边之城。
http://www.mocuifang.com/src/200736114809.jpg
腾冲街上的翡翠商铺
腾冲是与翡翠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,全世界没有哪一座城市,在推动翡翠的开采、传播、应用方面扮演了像腾冲这样重要的角色。
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春,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至滇西,在这里,他注意到翡翠。我们不知道徐霞客此前是否接触过翡翠,但是在这里,他对翡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当时这种来自缅甸的石头,人们还不把它叫翡翠,而叫做翠生石。徐霞客结交翡翠商人,了解翡翠交易情形,接受朋友馈赠的玉石,并且带到保山去加工。与众不同的是,他不喜欢翠中绿色,“反喜其翠以白质而显”的那类白色翠石,这与腾冲人正好相反,腾冲人视带色的翠石,特别是带有浓艳绿色的翠石为上品。毫无疑问腾冲人比见多识广的徐霞客更有眼光,后来所确立的对翡翠的判断标准,证实了腾冲人对翡翠的矿物特性、美学品质以及珍稀程度更为了解。徐霞客是以看待和田玉的眼光来看翡翠的,这是当时国人的普遍的眼光,所幸腾冲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并且坚守下来,以边地之民的审美观、价值观改变了一个国家的价值选向,仅此一点,腾冲人便很了不起。不妨设想,假使腾冲人迎合跟风,盲从内地主流社会的审玉观念,那么上苍馈赠人类的最美的玉石翡翠,就可能被一种偏见所遮蔽而不见其美质,“以白质而显”,那翡翠肯定拼不过和田玉,而现在翡翠终以其独有的质地和艳丽的色彩,特别是应和着大自然主色调的绿色,生动地构成生机、活力、高雅、尊贵的象征,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个性:和平、奋发、自强不息。翡翠的绿色神秘而深邃,庄重且含蓄,纯洁又柔和,给人一种欣欣向荣、和平宁静之感。这绿色是一种向往,一种寄托,一种梦想,一种自然之力的完美体现。正是这迷人的绿色,使得翡翠后来居上,与和田玉并肩成为玉石中的翘楚,不独征服了东方,西方人也称翡翠为“东方绿宝石”。
在缅甸乌龙河中上游狭长的高原地带,分布着许多大小不同的原生翡翠矿床,著名“厂口”就有帕敢、茨通卡、后江、南奇、刀木坎、麻檬、香洞、会卡、龙塘、抹岗等。资料记载,从十三世纪开始,这一带便开始了翡翠的开采,但规模不大,直到十八世纪在冲积砂矿和冰川砂矿之外发现原生翡翠矿床后,才成气候。推动这大规模开采并开拓翡翠交易,腾冲人居功至伟。
腾冲出过许多翡翠巨商,尹文达、张宣廷、寸尊福、张兰亭、刘锦华、段盛才、李本仁、李先和、董光廷、董珍廷、龚子俊、毛应德……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字,每个名字都代表一段传奇。他们早年为讨生活而走“夷方”,经历重重风险,涉足翡翠行业。他们在乌龙河沿岸的高山峡谷号下地盘,踏勘找矿,开硐采掘,像押注赌博,搭上身家性命,开始了人生的冒险,赢则平地暴富,输则倾家荡产。当然他们是成功者,是赢家,时至今日,像振坤玉、段家玉、绮罗玉、王家玉、关四玉、马家玉的故事仍广为流传。但更多“穷走夷方急走厂”的腾冲冒险者,那些靠卖苦力吃饭的普通打工汉,最终也未发起来。但一代一代腾冲人还是踏上“走厂”的艰途,甚至很多人这条在险道上丢掉了性命。腾冲人用自己的辛劳、智慧、大无畏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,铺就了一条血迹斑斑、泪迹斑斑同时也流光溢彩、辉映江山的翡翠之路。
腾冲除本土人奔向缅甸翡翠厂口外,它还是一个内地劳务输出的中转站。唐樊绰《蛮书·卷二·山川江源》记载:“高黎贡山在永昌西,下临怒江。左右平川,谓之穹赕、汤浪……草木不枯。有瘴气。自永昌之越赕,途经此山,一驿在山之半,一驿在山之巅。朝济怒江登山,暮方到山顶。冬中山上积雪苦寒,秋夏又苦穹赕、汤浪毒暑酷热。河赕贾客在寻传羁离未还者,为之谣曰:‘冬时欲归来,高黎贡山雪,秋夏欲归来,无那穹赕热。春时欲归来,囊中络赂绝。’”《蛮书》颇多生僻又拗口的地名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解释,越赕即今天的腾冲,“腾冲府,在永昌之西,即越赕地。”“贾客经穹赕、汤浪越高黎贡山至寻传(伊洛瓦底江以东,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)经商,必经越赕……”翻越高黎贡山太过艰难——河流天险,山雪苦寒,林暑瘴气,兽类出没……但人们还是前仆后继地奔向腾冲,因为从那里可以抵达天外的世界,连接着发财致富的梦想。《蛮书》和《元史》说的是腾冲在古商道上的重要地位,到翡翠贸易发展起来后,每年有2万多匹骡马穿行于腾冲与缅甸之间,翡翠玉石源源不断进入腾冲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腾冲几乎成为缅甸翡翠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,玉石交易量几乎占到全世界的九成,成为声名远扬的中国翡翠第一城。
缅甸翡翠开采和翡翠交易早期呈混乱状态,《滇海虞衡志·卷二》载:“玉出南金沙江,昔为腾越所属。……中多玉,夷人採之,撇出江岸各成堆,粗矿外护,大小如鹅卵石状,不知其中有玉并美恶与否,估客随意买之,运至大理及滇省,皆有作玉坊,解之见翡翠,平地暴富矣。”“夷人”自然指缅甸人,他们并不了解翡翠的价值,由估客随意估价随意买之。腾冲人进入矿厂后,这种情形才慢慢得以改观。尽管翡翠交易有着很强的赌博性,行业内也陷阱密布,玄机重重,但他们共同遵循着一套契约原则,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行业规则。他们在翡翠产地踏勘,凭经验和感觉,觉得哪块地合适,就砍下树枝,插在那里,算是把这片地号了,别人再不会来打主意。挖人家的矿产,自然要给人家交税,早先缅甸政府一直没有好办法征税,1886年英国人统治缅甸后,据说是采纳了腾冲商人的建议,完善了“叫岗”征税制度。“岗”即玉石厂的关卡,翡翠开采商在关卡报价叫岗,他们当然想把价格尽可能报得低一些,价低交税自然就少,但“叫岗”只有三次机会,第三次仍叫低价,就会被设岗的“岗家”以这个低价买下。无疑这些“岗家”都是极具眼力的行家高手,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,“岗家”几乎全是腾冲人,他们的能耐和智慧实在令人钦佩。
http://blogcache.artron.net/201005/12/305822_1273665507rsNZ.jpg
缅甸翡翠出产地的翡翠原石交易
腾冲素有“琥珀牌坊玉石桥”之美誉,足见玉石珠宝给这座边城带来的繁华与显赫。清末民初,腾冲翡翠商行有40多个,玉石作坊达300多家,工匠3000多人,以致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,相传腾冲城里地下随处可以挖掘出当年弃置的翡翠边角废料,更玄的说法是,人们修建房子,从地基里挖出翡翠弃料,其价值可以盖几栋新屋。对于这些说法,我没有深究,但翡翠成就了腾冲的辉煌,却是无疑的。更重要的是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腾冲人发掘并奠定了中国翡翠文化的最初基础,中国翡翠界关于翡翠的名词术语,比如种、水、色等,都是由腾冲人命名,再被行业认可并流传的。当年腾冲那些玉石巨商大贾,很多是儒商,他们既善经营又善诗文,流传至今并被行内当做教材一样使用的《相玉秘诀歌》,就是出自他们之手。
在腾冲风景秀丽的来凤山上,有一座中国独一无二的寺庙——白玉祖师殿。这里供奉的是春秋楚国人卞和。卞和本来与腾冲不搭界,与翡翠也不搭界,卞和三献楚王的是一块荆山璞玉,但在道光元年(1821年),腾越“宝货行”出资修建了这座祖师殿。在中国,很多行当都有自己顶礼膜拜的祖师,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基因诞降的一种习俗,也是整个行业的精神归附和执业旨向。卞和在相玉上慧眼独具,并且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坚守的精神,腾冲翡翠商人便格外敬仰他,奉他为师祖。具有卞和的慧眼,会为他们带来机会好运,推崇卞和的精神,会让行业健康发展。这种宗教般的虔诚,因腾冲人所倡导,而生出诸多行业规矩,时至今日仍在沿习。
腾冲人在中华传统白玉文化的基础上,别开生面地创造了翡翠文化,历史性地建树了中华玉文化又一高峰,使翡翠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发出灿烂的光辉。
翡翠之城腾冲,曾经遭遇两次重创,一次是抗战腾冲沦陷,日本侵略者点燃的战火,几乎把腾冲夷为平地,翡翠行业遭到毁灭性打击;第二次是建国初期,腾冲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原因,遭受极左政策冲击特别严重。民国时期,被称为“小上海”的腾冲,有五国教堂,有帮办衙门,有英领事馆,有专员公署,还有国民党军统中统势力。建国后,“阶级斗争”一波又一波,用当地人话说,把腾冲放在火上烤,致使整个腾冲元气大伤。土改时地主划了一大片,后来中央责令纠偏,地主改叫“华侨地主”,提前纠改成分叫“提改户”,富商纷纷内迁外移,内迁到昆明上海,外移到香港缅甸。后来又发起“献宝运动”,让富户交出全部金银财宝,对于有些人家甚至掘地三尺,搜寻珠宝玉石。至此,腾冲人便悲伤地远离翡翠了。
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,让腾冲又重拾梦想,曾经的中国翡翠第一城,正雄心勃勃地在努力,期望延续既往的辉煌,对于文化如此深厚的腾冲来说,我以为这不是空想。
http://www.ljly.cn/kunmingtour/UploadFiles_9580/200912/2009123112141272.jpg
腾冲著名侨乡和顺镇。当年驮运玉石的马帮,就是从眼前这条街道上往返于缅甸和腾冲之间
页:
[1]